新华社兰州9月24日电 题:敦煌文化兴百业
新华社记者何问、张玉洁
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日前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。历史上,敦煌石窟营建不断的千余年间,商贸、手工艺、艺术等众多行业因窟而荣。千年后,敦煌文化同样带来社会兴旺发展的活力。
这是9月23日在甘肃省敦煌市拍摄的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1944年,敦煌研究院的前身“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”正式成立,敦煌石窟保护就此起航。80年来,敦煌石窟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,壁画、土遗址、石窟寺保护等领域的理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因为做了大量学术研究,这些石窟蕴含的厚重文化慢慢得到“释读”,为大众所了解。很多人被敦煌文化吸引,以它为业,并在传承发展中与敦煌文化“共兴”。
今年37岁的侯杨红是敦煌石粉彩绘技艺非遗传承人。一直对敦煌心向往之的她,20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敦煌支教,并留了下来。她向敦煌石粉彩绘技艺老师傅慢慢学习,由此真正走进敦煌文化的世界。
敦煌石粉彩绘技艺,即敦煌古壁画制作技艺。为了还原古人技艺,连颜料的使用,都必须从矿石加工开始。“通过矿石颜料和胶液的融合使用,壁画附着力好、颜色经久,这也是敦煌壁画璀璨千年的秘密之一。”侯杨红说。
十余年来,从专注技艺学习研究到创办非遗传承基地,从单纯临摹到壁画元素再创造,侯杨红已经将敦煌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当作毕生的事业。她的工作室,起初只有零星的美术工作者前来学习,如今每年接待前来体验和学习的游客上万人。
“许多来到敦煌的游客,会因为想亲手画一幅壁画停下脚步、融入敦煌,这是由文化认同激发的传承。”侯杨红说。
5月4日,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拍照。新华社发(张晓亮 摄)如今,走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,如入幻境,仿佛众多飞天从敦煌壁画飘然而下,落至沙漠。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经典的形象之一,人们蜂拥而来拍摄“飞天照”,这里成为丝路旅拍的胜地。
来自湖南的刘慧2021年起在敦煌做旅拍生意,“敦煌文化别具特色,道具有琵琶、莲花、手鼓等,妆容更加古典,很受大众喜欢”。
9月22日,演员在剧目《乐动敦煌》中表演。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除了旅游观光外,近年来敦煌市还运营了汽车拉力赛、户外徒步节等赛事活动,研发了壁画临摹、彩塑创作等研学产品,打造了《又见敦煌》《乐动敦煌》《千手千眼》等众多脱胎于敦煌文化的演艺剧目,各行各业的活力不断涌现。
截至9月22日,敦煌市今年累计接待游客724.7万人次,同比增长21.54%。
“敦煌展现出的活力让人印象深刻,正是在这里,我更好地理解了共建‘一带一路’的意义。”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委内瑞拉大学生恩格莉·奎瓦说。